- · 《世界复合医学》栏目设[05/29]
- · 《世界复合医学》收稿方[05/29]
- · 《世界复合医学》投稿方[05/29]
- · 《世界复合医学》征稿要[05/29]
- · 《世界复合医学》刊物宗[05/29]
临危受命的女少将,到底有多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60后、清华学霸、特招入伍、女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 大大缩短核酸
60后、清华学霸、特招入伍、女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
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这不是陈薇第一次面对疫情。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
陈薇出生于1966年,浙江兰溪人,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再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15年7月晋升少将,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踏上攀登医学尖端领域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事关未来战争胜负。” 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
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她率领团队历时十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标志着我国相关生物防御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由此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这一领域的领军地位。
2003年,“ 非典 ”疫情爆发。陈薇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致病病毒零距离接触,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初,西非大规模爆发并迅速向外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引发全球恐慌。
“ 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在疫苗研发的决策中挺身担当,“ 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 2014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陈薇就针对这个烈性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陈薇与团队的科学预见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按照研发需求,疫苗需要在非洲埃博拉疫区开展临床试验,而当时,中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记录为“零”。
2015年9月,经过相关部门严苛的审查、考核,陈薇团队不仅实现“零”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还多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这一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系列领先的科研成果为陈薇赢得了诸多荣誉,而她说:“ 从非典防治到埃博拉疫苗研发和临床研究,团队每个人都迸发了超乎常人的毅力,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陈薇把一切荣誉的取得归功于团队。
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和平台。伴随军事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陈薇趁势而上,瞄准生物安全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入自动化、物理学、信息安全、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等专业人才,搭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为建立相关领域国家级实验室,为应对颠覆性生物技术威胁奔走呼吁。
在埃博拉疫苗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快速制备技术平台,基于此平台技术研制的 “ 重组马尔堡疫苗 ” “ 重组寨卡疫苗 ” 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静注某型人免疫球蛋白 ” 被纳入优先评审程序;“ 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 ” 获国家Ⅰ类新药临床受理;埃博拉疫苗即将在欧洲开展临床研究并注册……她带领团队在创新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第一。
此次出征武汉,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所有人都很疲惫,但陈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大家都做好了“最坏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此番出征,更让陈薇感到,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文章来源:《世界复合医学》 网址: http://www.sjfhyx.cn/zonghexinwen/2020/1019/509.html